很多家长,被问到育儿的时候,都是和“怎么做”有关。
但是,如果父母的性格不健康,即使有一本关于“怎么做”的书,所有人都按照书上说的去做,仍然会造就一个有问题的孩子。
人格健康的父母,根本不用这本书也能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。
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何影响孩子的性格?
01
父母是谁?
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。
这句话是自动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说的。
“谁是父母”指的是父母的人格。
什么样的性格父母才是好父母?
有很多说法,比如好玩的人,健康自恋的人,粗心阳光的人等等。
再说一个新的:令人耳目一新的人。
这种人的特点是:
在关系中,边界清晰,不黏腻;
能够自得其乐,不过度依赖他人;
处理事情果断,不拖泥带水;
也尊重他人的界限,不要侵犯或破坏...
如果问,怎样才能达到人格清爽的境界?这些问题我都给个大概的回答。
改变性格只有三种方法:
一种是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“觉察能力”,包括对自己的情绪、思想、愿望和行为的觉察,理解这些状态背后的意义;
二是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,在新的人际关系中松动自己性格中僵化的部分;
第三是找心理分析师。
02
父母潜意识里倾向于让他们的孩子
品尝我童年的痛苦。
让孩子成为最懂自己的人。
被抛弃的人会抛弃自己的孩子;
被粗暴对待过的人,也会粗暴对待自己的孩子。
可悲的是,这样做的动机是爱,因为爱一个人会让他在某种形式上喜欢自己。
然而,这是不健康的、无差别的爱。
健康的、差异化的爱,是让孩子摆脱父母的命运,成为ta自己。
03
倾向于过度控制自己性格的父母。
可能会让一个孩子精神失常。
过度控制的父母为了避免对孩子失去控制,会不自觉地压抑孩子的能力。
比如有的家长随便定下大人小孩说话不要插嘴的规矩。
这可能会抑制孩子的能力:
对环境敏感,并做出相应的反应;
在权威面前发表意见。
要知道,孩子的直觉能力是高于成人的。把孩子当成大人来压制,就是直接压制孩子的直觉能力。
如果你想讨论真正的成人事务,找一个没有孩子在场的地方。
否则,邀请Ta参加,却不让Ta参加,让Ta陷入双重束缚。
研究证明,这是造成严重精神疾病的环境特征。
有一个关于双重束缚的笑话:
一个人养了一只狗,给它取名叫“不要动”。
这个人经常这样跟狗说话:“别动,过来”;或者“过来,别动”。
后来据说狗疯了。画
04
关于孩子的一些“错误”
尤其是经常犯的“错误”。
最好是延迟反应。
因为你的即时反应可能会让孩子沉迷于用这种方式“调动”你的情绪和行为。
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:只要我发出一个刺激,对方就会立刻做出反应。这是多么伟大的事情啊。
05
家庭创伤有时就像传家宝。
重男轻女是文化层面常见的家庭创伤。
在许多临床案例中,令人震惊的是,几代妇女都受到迫害。
这种灭绝人性的文化传统,毁了很多女性的一生。
让人悲喜交加的是,在孩子多的家庭,如果有重男轻女的传统,结果就是女的发育好,男的弱。
精神分析对此的解释是:重视男性是为了制造过高的关系集中度,相当于在效果上阉割了男性,而被忽视的女性却获得了空自由发展的空间。
我相信女人不需要这种“莫名其妙”的所谓福利。
一个美好的家庭景观应该是:不分性别,都能有充分发展自己的条件,包括经济和态度。
理想的文化环境是:男孩和女孩的利益和权利是平等的,更理想的是,两者都是充分的。
06
对孩子的严格要求
可能源于对父母的失望。
以及对自己的失望。
对自己满意的父母不会有怨气,也不会要求孩子的成绩来消除怨气。
说白了,那些在自己的生活中完全可以打败其他大人的人,在家庭生活中是不会打孩子来弥补自己的优越感不足的。
对别人的失望,本质上是对自己不足的补偿:我对你失望了,所以忘了对自己失望。
07
对孩子不耐烦
可能是父母不够独立。
辅导孩子作业已经是一个现象学的社会问题。
孩子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做,反而会激活家长的融入焦虑:
当“和孩子在一起”的时间超过了阈值,警报响起的时候,父母就会带着“不耐烦”的情绪离开孩子。
耐心几乎等于一个人的人格独立程度,因为一个人格独立的人和别人在一起多久都不会影响他的心情。他还是他,不会急躁的推开别人。
08
完美的父母
会让孩子有问题。
完美主义者的本质是性格软弱。
根本无法承受不完美或者某种缺陷带来的羞辱,会投射到孩子身上。
60分的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好环境。
完美的母亲也会抑制孩子的创造力。
母亲的“缺点”是孩子创造力的源泉。
创造力是孩子在幻想中弥补母亲的不完美,
如果母亲是“完美”的,Ta就不需要被创造。
09
父母过分强调什么?
往往事与愿违。
所以有个笑话:
医生的孩子容易生病,教师的孩子容易学习成绩差。
当父母过分强调某件事时,孩子的潜意识为了保护自己的独立意志,避免屈从权威而带来的屈辱,就会反其道而行之。
同样,父母的强调本身也可能反过来形成:
有多少鼓励,就有多少反对。
比如,一位母亲反复叮嘱青春期的儿子多交朋友,也许是因为害怕孩子多交朋友后会嫌弃自己;
更“聪明”的是,我让你交朋友。如果你真的去了,而且是我主动要求你去的,我被抛弃的感觉会减弱。
于是你“鼓励”和他交朋友,就变成了他在家“陪你”。
10
对孩子的信任
这是一次健康的冒险
信任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。
人文主义的基本信念是:
每个人都有自动向符合主流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需求。
比如遵纪守法,尽职尽责,爱人类等等。如果有人没有,那是因为他的倾向被扰乱了。
对孩子的不信任,本质上是父母对自己的不信任。
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跌跌撞撞的陷入现在的境地。他们的反社会欲望没有被符号化,没有被意识化,于是投射到孩子身上,成为孩子如果不被严格管教就会成为罪犯的思想。
或者说,父母成功的动力来自于摆脱早年非常恶劣的环境,他们想当然地认为给孩子一个恶劣的环境就能让孩子努力。
他们不知道时过境迁,那些被信任的孩子会比那些“报仇”的孩子更有持久的战斗力,更有让自己开心的能力。
11
把孩子当心理生物看待。
这叫智能化。
生物的存在意味着它们需要水、食物和空气体;
心理的存在,意味着他们需要爱,需要信任,需要自由,需要独立,需要一种可以自己说了算的生活。
鲁迅说:我从来不害怕用最坏的恶意去揣测中国人。
我们知道鲁迅是一位睿智深沉的爱国者。他这样说是为了警醒国人。
把这句话换成:我从来不害怕用最坏的恶意去揣测我的父母。我这样说是为了提醒我的父母。
我这里说的父母不是我们的父母,而是作为父母的我们。
和父母孩子关系好,才是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人的原因。
我无意痛斥我们的父母,只是希望我们能以父母的角色,不让家庭乃至民族的创伤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。
精神分析的任务是让所有的孩子不后悔来到这个世界。
—结尾—
如果你感觉本文有用,可以点击此段文字或下方打赏按钮进入赞赏页面赞助我们,赞助费用将用于服务器开支及程序开发支出,同时享有优先解决问题的特殊权限,您的赞赏将保留在本站的“赞赏榜”中,再次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,Thanks!「真诚赞赏,手留余香」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