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有一个妈妈,她是“双标” “完美主义”

在这个星球上,女人是美丽的存在。

无论是《世界上只有妈妈好》这首歌,还是散文、小说、演讲,都有无数种形式赞美妈妈的伟大。

但是,很不幸,这个世界上很多悲剧也是女人造成的。

他们似乎在用一些悲剧的形式告诉大家,女人并不完美。

武汉中学生从天桥跳下,江西小学生开学第一天坠楼身亡,济南高二女生因考试成绩跳楼,上海17岁高二男生从天桥跳入车流自杀等等。,这些都在提醒我们,母爱不要太窒息,也不要太完美!

女人用子宫创造了生命,也许她们从心底里并不真正有资格获得这样的“荣耀”,所以不时会出现一些不好的事件来抵消这种创造功能。

01

孩子承受的是母亲的“完美”和“双标”的攻击

我们见过太多因为父母管教,尤其是母亲管理不当而导致亲子流失的事件。作为一个女人,作为一个妻子,要照顾的事情太多了。家庭,事业,公婆,老公,孩子,似乎无所不能。

社会确实是一个不公平的筛子。粗沙留给男人,细活渗透到女人。

在社会竞争环境的催化下,一个人容易变得焦虑,无法享受当下,无法优雅从容。

所以,完美主义者越来越多。而一个不谙世故的完美主义者很容易“双重标准”。

初二学生小雯在妈妈的带领下来到咨询室寻求帮助。

她说,我再也受不了了!

我默默地看着她,试图找到答案,也看着我的母亲。妈妈一脸无奈。

小文继续:她对我要求很高。她希望我好好学习,做好运动,做家务...

妈妈说:这是最起码的。作为一个初中生,这些不都是基本的吗?

小文说:更重要的是,我出去买过几次东西。我没有现金,需要扫码,也没有手机。和同学约好去图书馆,要扫疫情的码。我没有手机,站了好几次!

她继续“指责”:至于她,天天抱着手机,就是“双标”!

我感同身受孩子的痛苦,向妈妈求证。

妈妈说因为手机影响了学习,家里发生了几次大的矛盾。她说,我也不要这个。希望她能管好自己,好好学习。不要像我一样。她初中没上就出了社会,现在日子不好过。

很明显,这是母亲的完美主义在起作用,导致和孩子产生强烈的冲突。

妈妈认为我这样问你是因为我爱你,是为你好。

当今社会,有多少人一边享受着控制的快感,一边以“为你好”的名义控制着自己的孩子。

也许她不知道,她是在通过控制孩子来寻找内心的自愈。

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:孩子认真做作业,一家人风平浪静。如果孩子开始玩,就会经常发生战争。

其实这是孩子在认真的努力治愈父母的焦虑。

孩子,身体孱弱,承受着母亲完美主义和双重标准的双重打击,自然无法快乐成长。

因为这样的“双重打击”而失去生命的案例,我们见得太多了。

一个十多岁的孩子,不真正理解生活,对失去生活也没什么感觉。这个年龄的孩子,并不意味着死亡意味着什么。

《2018中国儿童自杀报告》显示,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自杀身亡。平均每分钟有2人自杀死亡,自杀未遂者有8人。

北京大学2007年的一份报告显示,每5名中学生中就有1人考虑过自杀,6.5%的人有过自杀的打算。24%的上海中小学生有过“结束自己生命”的转瞬即逝的念头,15%的人认真考虑过这个想法。超过6%的孩子有过自杀的打算,1.7%的孩子自杀未遂。

自杀的年龄排序中,12岁占40.3%,其次是14岁(22.7%)、11岁和13岁(13.6%)。与2002年该研究所的调查结果相比,学生的自杀意念、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增加了几个百分点。

02

完美主义者总是用完美主义来拯救自己。

完美主义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来没有被怀疑过。但也有一些典型特征让人无法忍受:

我的生活水平很高。在对自己、对家人、对他人的表现中,他们追求完美和圆满。

l对细节无止境的追求。体现在非常注重细节,不放过任何可以改进的细节,追求无止境,乐此不疲。

l胁迫和控制他人。因为控制,所以被迫。在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中,控制和强迫他人是完美主义者最愿意做的事情。

l工作生活中的拖延症。在他们的工作生活中,由于过分追求完美,需要追求无瑕疵的完美和高潮,导致严重的拖延,使他们无法在平凡的节奏中获得快乐。

个体心理学学派创始人、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(Adler Adler)认为,追求完美是最纯粹、最本质的动机。追求完美动机的不同取向可以导致四种生活方式:支配型、获得型、回避型和社交型。除了第四条,其他三条都是指个体心理障碍。

心理学家霍尼·霍尼(Horney Horney)用“完美主义”来指代老年痴呆症的一个亚型。在她看来,完美主义者是一种努力去做应该做的事情,尽职尽责,有礼貌,诚实的人。亨尼指出,“完美主义者对他人有强烈的优越感,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智力和道德标准高于他人”。当遇到生活中的不幸或发现自己不完美时,完美主义者会面临巨大的心理失衡,甚至导致心理崩溃。

完美主义者试图通过完美地控制他人,实现内部平衡来救赎自己,而忽略了自我功能。毫无疑问,一个功能健全的成年人,应该专注于自身功能的完善,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。

从现实的角度来看,这样的尝试是不可能的。

12岁的邻居梁潇说,她妈妈总是对她要求很高。表面上,我妈答应她写完作业就奖励她。

但事实上,每次完成后,“她总是一层一层地添加代码。比如她想让我再完成一篇辅导班作文再兑现奖励;但是写完作文,她让我洗碗后给我奖励。我当时太无语了。”

她说,说实话,我对她很绝望。在与母亲的相处中,她总是被绝望笼罩,看不到希望。她不知道哪个任务是“最后的高跟鞋”。

梁潇说我好几次受不了,想自杀。在他看来,母女关系对她来说太窒息了。我怎么能在这样的窒息中生活?

其实一个人是无法通过别人来拯救自己的。

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。

03

自我认知,做一个60分的妈妈,就是最好的补救。

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说,母亲足够优秀就够了,不需要完美,这就是最早的“60分母亲”的由来。

现实中,很多人都想成为“完美”的母亲。

1.追求完美是无法正视自己弱点的表现。

无法正视自己是性格脆弱的表现。如果我们内心的力量足够强大,我们就不怕别人说什么。在做自己和在乎别人的评价之间的平衡上,永远向左倾斜。

如果用二八法则来衡量,我们需要这样做:

80%以上是自己,不到20%关注别人的评价。

追求完美的人,有很多“内心戏”。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。

完美主义者会觉得:

l如果我不追求完美,我会落后于别人。

l如果我对孩子要求不高,孩子就会落后,输在起跑线上。

不追求完美,得到好的表现好的评价,在朋友面前很没面子。

l ……

但是,真的会这样吗?其实这是她性格脆弱的表现,需要通过孩子的优秀来弥补自己的不足。

想象一下这个画面,当它很常见的时候:当别人说你的孩子很优秀的时候。别提你父母的脸有多光彩了。原本压抑的表情可能会立刻焕发光彩。

2.理解孩子的期望,让妈妈的功能回归现实。

3岁时,孩子开始了生活中全方位的自恋感。因为全方位的自恋,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。

原本可爱的宝宝开始学会对父母说“不”。这意味着孩子需要自己去完成一些事情,体验一些感受,需要自己空的空间去探索自己和这个世界。

追求完美的母亲把自己呈现为一个强势而细致的管理者。

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。只有父母的爱,才是让孩子彼此分离。

一个完美的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是高度浓缩的,无缝的。那么,她该如何呈现一个好妈妈的功能呢?

她呈现的只是一个“虚假的自我”,一个伪装的虚假的自我。一个人的“真我”应该是有瑕疵的,有瑕疵的,活着的。

一个戴着“虚假自我”面具的伪装母亲,如何养育出一个真实而强大的孩子?这样的母亲是无法“容忍”孩子的叛逆和反抗的。相反,她“不听话”的言行随时可能“打破”妈妈的焦虑。

3.留些空余地。做一个60分的妈妈就够了。

现实中,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空和自由。而60分正好可以被我妈给这样的空房,剩下的“40分”可以提供。

完美主义有三种,

一种是自我完善,也就是说他们有一套高标准,严要求。如果达不到,他们会沮丧,会自责。

第二种是要求别人完美,就是给自己的子女或下属设定一套完美的标准和要求,让他们臣服,必须服从。

第三,被要求完美,就是从取悦他人的角度出发,追求完美,不考虑别人的期待。

完美的母亲往往是第二种,或者两者兼而有之。

做一个60分的妈妈,可以给孩子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时间,学会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“撤退”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我们可以为父亲与未来的亲密关系创造一个空的空间,从原来的母婴二元关系发展到除母婴以外的三元关系。

学会做一个“60分妈妈”,比如:

l早上起床,孩子起晚了,让他对自己负责,不用替他做。

这孩子吃饭时打碎了碗。不要对他大喊大叫。坦然面对,让他自己去想。

我星期一会去上学。周日晚上让孩子自己准备书包。他错过的是他自己的事。

l旅行,让他自己照顾自己,不用事事亲力亲为,“武装到牙齿”。

学习时,不必每道题都检查孩子的作业。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。学习是他自己的事。

你要做的是:

放手去过自己的生活吧。

作者介绍:

刘月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已帮助过8702人入驻年限7.6年
预约私聊。

—结尾—

标签:教育方法

如果你感觉本文有用,可以点击此段文字或下方打赏按钮进入赞赏页面赞助我们,赞助费用将用于服务器开支及程序开发支出,同时享有优先解决问题的特殊权限,您的赞赏将保留在本站的“赞赏榜”中,再次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,Thanks!

「真诚赞赏,手留余香」

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码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