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式母女关系:“很多女孩从未被妈妈好好爱过”

“女儿对母亲的认可,会影响到女儿以后能否有女性自我认同,或者说自己当了母亲还能不能做一个好母亲。她需要向她母亲学习这一点。所以很多妈妈做不好妈妈,是因为妈妈没有把她养好。”

“我们的神经系统受到基因和养育关系的刺激。不管你喜不喜欢,你和你妈妈总有共同点,而且可能是你讨厌的东西。有的人很有自我意识,她的内心生活会有更多的选择,而不是只有她父母的模式。她的内心更加自由,她的生活不会被过去的经历或创伤所限制。"

文|南方周末记者李慕真

侯于震对她的母亲一直有着复杂的感情。20世纪70年代末,她出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农村家庭。她的父母忙于生计,只能给孩子基本的生活照顾,而不是“温暖的关怀和身体的爱抚”。

侯的母亲年轻时经常挨打。作为长女,她没有机会接受教育,并且深受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。母亲会抱怨丈夫和儿子,迫使侯成为的“好女儿”。侯不知所措,这使她对母亲的感情夹杂着怨恨和内疚——“我爱她,离她很远”。

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,他的来访者大多来自重男轻女现象严重的地区,他真切地看到了这些女性所遭受的伤害。侯是一名12岁的心理咨询师,应邀请,开设了一门女性治疗课程“走出家庭创伤”,并于2021年出版了一本书《因为我是女人》。

第一次和侯谈这个话题的时候,记得谈完之后,他觉得冷,就去添了几件衣服,给自己倒了一杯热水。“因为,在严重的重男轻女中,确实有太多人性的冷酷。”武志红说。

“也许对很多女性来说,在出身家庭里是‘外人’,在公婆家里还是‘外人’。甚至很多女孩从出生开始就不被家人所期待,被母亲抛弃、抛弃或者从未爱过。”侯在书中写道。

唐纳德·温尼科特、约翰·鲍尔·比和其他现代英国心理学家都认为,母亲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决定性的影响。由于特定的历史和文化,侯看到她周围的许多妇女受到轻视和不公平的待遇,往往是从她们的母亲开始的。

侯总结了几种不良育儿模式下的母亲形象:不肯放手的共生型母亲、害怕被抛弃的消失型母亲、控制一切的自恋型母亲、看不到孩子情感需求的反应迟钝型母亲等等。她发现背后的原因是这些母亲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,被忽视,被拒绝,甚至被虐待。母亲的伤口代代相传,在女儿的命运中重复着同样的错误。

如今,侯是两个孩子的母亲。在进入心理学行业后,她花了很多年来治愈自己。她强调,这本书虽然讲了很多和母亲有关的伤害,但初衷并不是责怪母亲的痛苦,而是通过母亲最终看到和认识自己。

01

“她忍不住不喜欢孩子”

南方周末:我们经常关注父女关系对女性成长的影响,但母女关系反而被忽略了。为什么会在意母女关系?

侯:我的方向是客体关系心理学,国外很多国家都有研究。讲的是最早的养育对内心核心关系模式和人格形成的影响,而最早的养育大多是母亲。我是一个母亲,也是一个女人,这种身份我有很多体会。在临床咨询中,女性来访者较多,她们生活中的很多痛苦都与育儿有关。在中国文化中,无论是基于客观母亲作用的影响,还是实际关系带来的痛苦,育儿的主要责任都是母亲。

南方周末:母女关系会对女性的生活或性格产生怎样的影响?

侯:综上所述,目前对人类神经系统发育的研究表明,除了遗传因素之外,很明显还有养育环境和刺激带来的影响。影响越早,影响越大。神经系统在0到2岁期间发育最强,2岁左右会根据环境的刺激修剪突触。如果一个孩子受到良好的养育,他的神经系统中就会有越来越多好的、安全的体验;如果他受到了不良刺激,比如无人看管、哭闹,恐惧或焦虑的体验就会保存在他的神经系统中;如果他的教养环境不变,继续有不好的经历,神经系统就会记录这些不好的经历,成为他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。那么,一个人如何体验自己和世界,这些核心部分在前期就已经打下了雏形。这种模式是终身携带的,除非后来他遇到一个非常好的伴侣或者治疗师,或者有一个很好的对象来改变他的内心体验。

南方周末:母女关系有什么特殊性?

侯:我的女儿将去我母亲那里寻找她作为一个女人的身份。如果妈妈认同她的身份,爱她作为女人的身份,她也会爱女儿作为女人的身份,孩子也会认同这个身份。但是如果母亲的女性身份是创伤性的,这是我们一些文化中的情况,比如她本来想要个男孩,但是生了个女孩,她其实就有了排斥。这个生命的到来是没有预料到的,更严重的是,在抚养过程中,她一直在拒绝,不喜欢,不喜欢自己的女性身份,所以女儿不会接受自己的女性身份。

女儿对母亲的认同会影响到女儿以后能否有女性的自我认同,或者说自己当了母亲能否做一个好母亲。她需要向她母亲学习这些东西。所以很多妈妈做不了好妈妈,是因为妈妈没有把她养好。

南方周末:这种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普遍吗?

侯:有些代际传递是非常显性的,而有些是非常隐性的。比如,当一个母亲因为是女孩而在小时候不被喜欢甚至被送走的时候,她对这种地位感到很难受,所以她会想要一个儿子。等她生了女儿,就会排斥不喜欢这个女儿,有时会直接表达“你以后也是别人家的一员”。社会上有一些允许女儿为家庭赚钱的情况。母亲只是在利用这个女儿。总有一天,她会嫁到别人家,甚至剥削女儿嫁给儿子盖房子。这在某些地区很常见。这是一种更为显性的代际创伤的传递。还有另一种隐藏的创伤。如果这个女人被遗弃或者被人送养,即使生了女儿,她也会因为我的女性身份而认为我不被爱,我必须爱我的女儿。但不知不觉中,她可能会重复这种创伤,在某个时刻制造与孩子的分离,比如把孩子送出去喂奶,再次进入这样的创伤。

南方周末:这种代际传递是必然的吗?

侯:不一定有因果上的必然,但是相关性非常高,而且是相当普遍的。除非这个女人得到了其他的爱,比如爷爷奶奶、外公外婆或者伴侣的深爱,她才能得到其他的好的滋养,她才能在自己的意识里把创伤降低到一个很低的水平,阻止它的发生。在我们的临床咨询中,很多妈妈都不想伤害自己的女儿,但是她又忍不住不喜欢自己的孩子,讨厌自己的孩子。她会很内疚,觉得自己有问题,但是情绪反应控制不了,经常对孩子发火,所以会来咨询,想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。她无意伤害她的孩子。

南方周末:有一种观点认为,不管女儿喜不喜欢妈妈,随着年龄的增长,她总是或多或少地朝着妈妈的性格模式发展。你同意吗?

侯:我们的神经系统受到基因和养育方式之间关系的刺激。不管你喜不喜欢,你和你妈妈总有共同点,而且可能是你讨厌的东西。有的人自我意识很强,内心生活会有更多的选择,而不是只有父母的模式。她的内心更加自由,她的生活不会被过去的经历或创伤所限制。

02

“许多母亲没有被很好地抚养”

南方周末:你生长在70年代末的一个多子女家庭。一个妈妈和很多孩子的关系模式有问题吗?

侯:很多孩子和独生子女都有自己的苦衷。多生孩子带来的问题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普遍存在,还有排序带来的差异。一般来说,老大可能承担了更多父母的意愿。如果老大是女儿,会变得很能干,会照顾家庭,会承受很多。我在很多家庭案件中都见过。在多子女的家庭中,往往有一个孩子是“替罪羊”,受到最恶劣的待遇。

我不认为独生子女更好。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中,父母所有的期望都放在这个孩子身上,他要承担父母所有的期望,往往包括失望。如果父母期望有一个儿子,独生子女必须承受失望。

南方周末:你在书中列举了很多有问题的育儿方式。这些妈妈其实在生活中很常见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

侯:很多母亲都没有被抚养好,这就是原因。人类的基因里有一种天性,就是我们所说的“原始母爱”,但是后天她受到了很多刺激,没有培养出母亲的功能。当这个女孩长大成为母亲后,她就无法为孩子提供母性的功能。

南方周末:如果一个女人和一个她不爱甚至讨厌的男人结婚生子,她会讨厌孩子中属于丈夫的那部分吗?

侯:对,但是心理上,她讨厌对方的部分是她无法接受自己的这部分,就像自己的影子,需要被压制。比如有的女性很独立,认为自己应该坚强,凡事靠自己。但另一方面,她又抱怨丈夫无能,不照顾家庭。这是因为她有依恋创伤,不允许自己需要对方。这种独立是一种伪独立,不是真正的独立。她会说哭有什么用,哭才是软肋。看到孩子哭,她会很难过,可能会骂她,让她不要哭。这在她的成长中可能无法接受,所以无论是出现在伴侣身上还是孩子身上,她都必须压抑,就像压抑自己一样。

南方周末:母女关系会有竞争、嫉妒或者敌意吗?

侯:会有这部分。妈妈可能是基于自己的自尊心问题。她太老了,无法面对她失去的美丽和年龄。她在女儿身上看到了年轻的一面,可能会嫉妒。在其他情况下,她对女儿的敌意可能源于她自身对女性身份的敌意。

南方周末:在一个家庭里,两个女人争夺男人的爱,有没有敌意?

侯:是的,这对于亲生父亲或丈夫来说很常见。婆媳关系就是这样一种形式。儿媳可能会经常把对母亲的仇恨投射到婆婆身上,婆婆会觉得有人抢走了她作为母亲最重要的价值,因为儿子是她的,谁也抢不走。她被养大就应该有发言权。在中国的孝道里,女人当了母亲就有了权力。

南方周末:但随着孩子的成长,母亲会逐渐失去这种力量。

侯:孝顺在古代是需要“顺从”的,是被禁锢的,但现在的文化越来越不支持这一点。如果一个女人的所有身份都是母亲,她没有自我和其他身份,她会紧紧抓住这个身份不放,矛盾会非常明显,这个儿子基本上就被“阉割”了。受苦的不仅仅是媳妇,还有儿子。对于一个儿子来说,内心的不可抗拒和对母亲的仇恨,需要由对方,也就是自己的妻子来承担。妻子会很生婆婆的气。如果儿子能表达对母亲的愤怒,妻子的愤怒就会减少。

03

“核心是女儿和她心中的母亲之间的和解”

南方周末:核心家庭中,如果母亲不在,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?

侯:这要看是男孩还是女孩,还要看他们可利用的资源。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。但相对来说,如果一方不在,孩子只能完全依赖另一方。如果对方带来任何冲突或危险,孩子属于无路可退。

母亲不在的时候,孩子多大,影响的心理层面会不一样。母亲越早,影响越大。这种影响有几个方面,其中之一就是损失。无论在生活的照顾上,心理的认同上,被抚养的需要上,都会面临巨大的损失。这种失去越早,就越难哀悼。另外,还要看孩子能从父亲或爷爷奶奶那里得到多少爱。如果得到的少,会有严重的性格问题。如果他能从父亲,爷爷奶奶那里得到非常稳定的,充满爱的支持,他就能慢慢处理这样的生活状况,他的整个人格就不会崩溃。

南方周末:母亲抚养造成的创伤会对女儿未来的亲密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?

侯:很多人会提到“恋母情结”。在“恋母情结”的背后,对丈夫的需求包含了很多对母亲的需求。比如要理解,很多人不仅希望自己的老公有实力,能养家,有责任心,还希望自己的老公体贴,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,和自己聊天,安慰自己。这些其实都是母亲的功能。有些女性会抱怨这些问题。事实上,这是因为她从来没有从她母亲那里得到它们。她又一次没能从丈夫那里得到这种理解和安慰,包括肉体上的亲密。

也有很多女性对亲密关系既渴望又害怕,这可能和她当初的经历有关。她在婴儿时期或者成长过程中,仍然渴望得到父母的依恋,但这个时候,起主要养育作用的母亲往往会发脾气,她会觉得亲近对方会很受伤。

南方周末:如果一个人没有从母亲那里得到足够的爱,有没有可能通过其他关系来弥补?

侯:一段良好而稳定的亲密关系是非常有益的。研究表明,一个不安全的附件将在大约三到五年内转变为一个安全的附件。神经系统会从原来的不稳定变得稳定。即使丈夫不在,她也不担心他会抛弃她,背叛她,依然觉得他爱她。即使他们吵架,她也会觉得他们的爱还在。不会在一瞬间碎了又碎,他们的感情经历是比较稳定和恒定的。当然要看伴侣是否真的给她提供了这样一种持续稳定的爱。三五年也是相对的。如果她的不安全感非常严重,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。

南方周末:如果这个受伤的女人进入了你所说的安全依恋,却在多年后遭受丈夫的不忠或婚姻破裂,会不会对她造成更大的创伤?

侯:是的,这会让她进入不安全的依恋,重新激活她不安全的部分。当然,一个安全依恋的人,即使经历过重大人生事件的创伤,比如巨大的遗弃、抛弃或者丈夫的去世,也会变得没有安全感。一般来说,如果她小时候被抚养得很好,她会更好地应对这些变化。当然,更糟糕的是,她早年遭受了创伤,之后又遭受了持续的发展创伤。即使是心理治疗也无法让她好起来,只能药物干预。

南方周末:从你的经历来看,受过创伤的女儿能和母亲和解吗?

侯:这要看每个人的情况。如果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,会有很多和解。当然也有一些不可调和的分歧:一个是母亲对女儿真的很不好,即使女儿努力和母亲重新联系,母亲还是很不好;还有一种情况。可能我女儿本身性格就比较死板,很难像我们这样交流。在她心里,这种仇恨可能成了她生存的理由。和解与一个人内在自我的功能有关。自我和人格的状态越好,她可能和解得越容易或越快。如果状态不好,那就更难了。有些人可能会用一生的时间,甚至是面对死亡,去做一个更好的和解。

南方周末:如果母亲年纪大了,难以深入沟通,这种情况下怎么和解?

侯:核心是女儿和母亲之间的和解。她妈妈对待她的方式已经内化到她心里,她妈妈已经是她人格的一部分。她放不下和解的是过去的经历,而不是现在的母亲。这在临床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她要充分感受和理解自己,为自己感到难过。慢慢明白妈妈有自己的痛苦后,就能培养出一种理解妈妈的能力,所以能部分原谅妈妈。

04

“成为母亲并不是她生活的全部”

南方周末:女性成为母亲后,独立的自我和母性之间有矛盾吗?

侯:没有矛盾。一个好妈妈一定要有独立的人格,不会把很多自己的价值放在孩子身上,期待他们去做。她不会认为我的孩子会为我传宗接代,取得好成绩,孝敬祖先,也不会认为我会控制他,他离不开自己。我们看到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冲突,尤其是和他们的母亲。母亲把自己生命的全部价值和意义都放在了孩子身上。她不独立,把生活中的所有自我都放在母亲的地位上。

南方周末:女人成为母亲意味着失去很多可能性,比如职业发展或者自我实现。如果她不愿意,无助,会不会渗透到亲子关系里?

侯:如果你不处理它,你会的。一个人选择当妈妈,会和自己舒适的生活有冲突,但和独立不冲突。她需要平衡它。无论我们是否成为母亲,我们都将失去。如果没有成为母亲,她需要接受自己不会有母亲的地位,以后不会有孩子,老了以后别人的孩子或者孙子在身边,她可能会很孤独。考虑这个人如何处理这些失去的能力。

也许有些妈妈会向孩子抱怨。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。我的生活是为了你,即使我不离婚,也是为了你。我的孩子成了“背人”。其实她的经历并不是真相。事实是,她做不了自己,除了母亲身份,她没有勇气面对其他部分。这种情况下,孩子可能会出现情绪问题,会生气,会有负罪感,然后就做不了自己。有些孩子会被控制,听妈妈的话。在这种关系中,母亲和孩子都不能做自己。

南方周末:有些女性可能还没准备好或者突然就当妈妈了。如此剧烈的角色转变会对亲子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吗?

侯:如果有人帮助她就更好了。如果没有人帮助她,情况会很困难。也许她还没来得及处理自己失去的身份就当了妈妈,这意味着她不仅失去了和朋友社交的时间、睡眠和体验,也失去了作为一个女孩的身份。这些以前都没有处理过,这可能会激活她早期被抚养经历的创伤。比如产后抑郁症就是这种情况。如果没有支持,会给她和孩子都带来很大的问题。抑郁症有可能会这样持续下去。

南方周末:有些女性害怕,拒绝生育。这可能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?

侯:如果一个人想成为丁克,她也接受她所失去的,这是没有问题的。但是也有一种情况是她非常害怕做妈妈。她害怕自己当不了好妈妈,或者当了妈妈后会失去现在的身材,皮肤会变坏等等。这些代表了她的自我。她身体的自我形象和她自己有很深的关联,她不能接受失去。可能也害怕家里的二元关系变成三元关系,给她带来危险。很多女人意识不到这么清楚,她只是在挣扎或者害怕。

南方周末:在一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,女性成为母亲比较容易,但在经济发达地区,一些独立自主的女性很难。

侯:因为在一些落后地区,女人的价值就是生儿育女,那个身份就是她的全部。有多少女人为了生男孩不择手段。但这部分城市女性的需求被削弱了,成为母亲并不是她生活的全部。

作者介绍:

何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已帮助过221人入驻年限6.9年
预约私聊。

—结尾—

标签:心理需求的叛逆育儿故事

如果你感觉本文有用,可以点击此段文字或下方打赏按钮进入赞赏页面赞助我们,赞助费用将用于服务器开支及程序开发支出,同时享有优先解决问题的特殊权限,您的赞赏将保留在本站的“赞赏榜”中,再次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,Thanks!

「真诚赞赏,手留余香」

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码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