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代社会似乎对父母太严格了。很多育儿书籍和亲子沟通课程,总是在宣扬父母应该做的事情,比如,稳定情绪,比如,给孩子做榜样,不仅要做好当前的事情,还要为孩子规划未来的道路。所谓“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深远的”。
似乎父母总是被一些“标准”所要求。好像父母只有满足一些条件才是合格的,不然就是失败者。我不禁想到,这些条件是在帮助父母,帮助他们走上抚养孩子的道路。或者让父母感到压力和焦虑,束缚父母。
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反思的事情。这种看似“高级”的育儿理念是否是另一种“育儿”的外衣,其实才是成就贩卖焦虑的根本。
生活中,经常有朋友问我关于亲子互动中如何管理情绪的困惑问题。感觉有些瞬间就要爆炸了。我的反应往往压抑久了,就会爆发。如果想降低爆发的频率,不妨不要刻意压抑自己,偶尔爆发一下。毕竟我们都是人,不是神,就算以神的标准要求自己,也做不到。
做一个真正的父母真好。只要爱是背景,即使你批评,你的孩子也会感受到爱。这里必须加以区分。我们首先要明白,爱孩子和控制孩子满足孩子自恋是有区别的。我要反思这一点,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爱。我相信这里很难区分,只要尽力就好。
说了这么多,其实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《什么是最好的父母》这本书里的一些观点或者金句。儿童节,还是先照顾好自己这个家长吧,踏实一点。父母得到了滋养,才有更多的精力去滋养孩子。
食物来了:
现在条件好了,孩子的问题多了?
因为一旦物质丰富了,人们就会单纯的用物质去解决事情,而忘记了自己的意图。
这孩子的教养不尽如人意。是母子关系造成的吗?
光知道原因解决不了任何问题。生活中无论发生什么,都不能只从“因、果”中寻找答案。当问题出现时,你需要从问题出发,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。
我能把孩子养好吗?一想到这个问题就觉得很不安怎么办?
养孩子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。想有幸福的生活,不“享受”养孩子就亏了。但现在信息这么多,“这很危险”“那很重要”让人眼花缭乱。大家一定在想,“我知道的信息越多,养孩子就越顺利!”这样,谁也不能说自己掌握了所有的信息,所以会很不安,会忍不住想“这样可以吗?”“还有别的办法吗?”事实上,世界上没有适合所有孩子的“好方法”。
说实话,对于“怎么养孩子”这个难题,我其实也没有答案。所以我经常说:“就用你喜欢的方式养吧。”
为什么我不能停止唠叨我的孩子?
这说明父亲溜了,不是在当“父亲”。
如今,父亲们忙于公司的“家”,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,于是从“父亲”的角色中溜走,母亲们不得不扮演父亲的角色,因为她们本能地感受到家里“父姓原则”的缺失。
我讨厌养孩子怎么办?
找个人说说这种感觉吧。
试想一下,其实以前的人不一定喜欢养孩子,但是因为时代的原因,要传宗接代,所以生个孩子养老也不是什么新鲜事。
但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。养孩子已经上升到精神层面了。孩子虽然天真可爱,但也可以调皮捣蛋,在家里闹得鸡飞狗跳。
所以,如果前提是“孩子必须时刻被爱”,父母真的会气得跳起来。
孩子做的事情总是不是我想要的。是不是教育方法不对?
因为孩子是活生生的个体,不能做父母想做的事。
孩子经常发呆,我好担心。我该怎么办?
好像你发呆的时候,也是孩子心智成长的时候。就像味噌或者葡萄酒发酵的过程一样,不容易长脑子。
基本上孩子都是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长大的。
父母能信任孩子,相信孩子是在看不见的地方长大的,这一点很重要。
小孩子特别喜欢撒娇。他以后能自立吗?
众所周知,自力更生在孩子的成长中非常重要,所以有些家长急于让孩子学会自力更生,从而逼迫能力不够的孩子自力更生。就这样,孩子太可怜了。所谓自力更生,指的是“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”,所以在孩子能力还不足,又想抱成一团的时候,尽量让他们撒娇。
总之,学习最终是为了应用。父母和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气质,顺势而为。父母过最好的生活,孩子自然开花,树木茁壮成长。从爱出发,尊重孩子的个性,遵从自己的内心,做一个个性化的父母,不要盲从。
作者介绍:
董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已帮助过552人入驻年限3.8年预约私聊。
—结尾—
如果你感觉本文有用,可以点击此段文字或下方打赏按钮进入赞赏页面赞助我们,赞助费用将用于服务器开支及程序开发支出,同时享有优先解决问题的特殊权限,您的赞赏将保留在本站的“赞赏榜”中,再次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,Thanks!「真诚赞赏,手留余香」
